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4-3-1
大家都知道,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以成功挽救晚期关节疾病所致的疼痛与功能障碍,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成功手术方式之一,有着数十年的成功经验。随着科学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以及多学科的优势互补,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越来越容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如同其他外科手术一样,手术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关节手术的感染,始终不可能100%的杜绝。尽管对围绕人工关节手术后感染的病因、病理、演变规律等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临床医生对感染预防的重视,感染的发病率已经有显著降低,但迄今为止,人工关节手术后感染仍然是医患双方的梦魇,它是造成关节毁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以下几点值得医患双方足够重视。
1.感染的危险随时存在
造成外科手术感染的因素非常多,比如病人是否是易感人群(营养不良,风湿病,常年使用激素,酗酒,糖尿病,慢性肝肺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外科手术的时间与质量、术后刀口愈合好坏等等。由于细菌几乎无处不在,所以只要有机会,感染就有可能发生。只要有感染,肯定存在造成感染的因素(不良因素)。
2.感染的预防比治疗更有价值
目前作为行业常规,包括人工关节手术在内的所有外科手术的感染预防都是围绕术前、术中和术后三期进行的,这种做法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术前严格的体格检查,排除或纠正一切可能引起感染的不良因素;术中改善空间环境,使机体处于最佳抗感染状态,减少手术时间,减少失血,减少不良药物干扰;术后使病人处于最佳营养状态,足够的抗生素支持,严格按照康复流程进行锻炼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感染率,甚至杜绝感染。相反,一旦发生感染,患者往往需要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与体力和经济支持,才有可能打赢这场与感染的斗争。
3.抗生素治疗不是万能的
大家都明白,抗生素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人类寿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有关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和细菌变异而耐药性的出现,也使得人类在与微生物做斗争的过程中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尤其抗生素被滥用现象非常严重,人类无法抵御细菌感染已经不是杞人忧天。针对人工关节术后感染,从病原学上讲,仍然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其次是链球菌、厌氧菌和肠球菌等。许多细菌对一般药物不敏感,有的甚至对大多数药物都耐药。
4.人工关节手术后感染的诊断并不困难
以前大家认为人工关节手术后感染的诊断比较困难,实质上并非如此。一个关键因素是你是否确信有这种可能性和如何排除这种可能性。一旦手术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关节不明原因疼痛,手术部位异常等,你都得想到感染的可能性。有一种现象,就是外科医生很多情况下都不愿意相信有这种可能性(心理因素)。目前有多种检查方式有助于感染的诊断,比如血液检查,影像检查,局部穿刺寻找细菌学证据等。由于多种因素干扰,关节穿刺细菌培养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多次培养都阴性,感染诊断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感染的关节,尤其是慢性病人,都会有影像学上的异常。当然,如果手术部位有窦道和渗液,几乎你不相信感染都不可能。
5.彻底的外科手术清创比任何药物都更能治愈感染
目前将人工关节手术后感染划分为三种,术后急性感染,术后延迟感染,晚期血源性感染。针对每种情况都有系列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必须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单纯抗生素治疗的成功率很低,而且只限于术后急性感染,关节假体稳定,而且抗生素又敏感。多数延迟感染和血源性感染患者需要重新手术,取出原来假体,彻底清创。根据情况再采取一期翻修或旷置后二期翻修。足够的抗生素和营养支持是翻修手术成功的基础。虽然翻修手术后仍然可以恢复大部分关节功能,但是由于关节炎症导致的关节周围组织纤维化、骨质的萎缩等,效果会打折扣。
6.重视手术部位的状况
外科医生更应该重视手术切口的缝合技巧,发现问题不应该单纯依赖抗生素治疗。及时而彻底的局部清创手术可以将浅表血肿或感染灶清除而杜绝深部感染的可能性。由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细菌可以在假体表面定植,并且形成具有自身保护作用的生物膜,所以单纯抗生素治疗不会起到根治效果,反而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治愈的难度。
7.高危感染病人应该终生防止手术部位的感染
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常年使用激素等,必须警钟长鸣,对龋齿、慢性尿道炎、脚气等所谓“小毛病”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曾经碰到因为有上述情况,又因为脚底鸡眼感染而酿成败血症的病人,造成全身多个大关节化脓性感染,同时人工关节手术部位也被殃及的病例。
8.只要足够重视,才有可能彻底摆脱感染
造成人工关节手术感染的因素很多,预防感染的方法也很多。关键是应该引起医患双方的足够重视,才有可能不发生感染。
转载请注明:http://health.tigtag.com/orthopaedicse/orthopaedicse4/38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