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2014-2-28
专家介绍:中耳炎是中耳鼓室粘膜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中医称此病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中耳炎就是中耳发炎,是一种常见病。
中耳炎病因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多见。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致病菌乘虚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因此预防感冒就能减少中耳炎发病的机会。
擤鼻涕方法不正确也可导致中耳炎。有的人擤鼻涕时往往用两手指捏住两侧鼻翼,用力将鼻涕擤出。这种擤鼻涕的方法不但不能完全擤出鼻涕而且很危险,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因此应提倡正
治疗慢性中耳炎确的擤鼻方法:用手指按住一侧鼻孔,稍用力向外擤出对侧鼻孔的鼻涕,用同法再擤另一侧。如果鼻腔发堵鼻涕不易擤出时,可先用氯麻滴鼻液滴鼻,待鼻腔通气后再擤。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中耳炎症状
充血期:耳痛并逐渐加重,呈搏动性跳痛。患者自觉耳闷,继则听力下降。伴发热,全身不适。鼓膜表面有放射状血管扩张。
化脓期:鼓膜穿孔前耳部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睡眠。听力继续减退,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儿童可达39℃。此时可见鼓膜弥漫性充血,膨隆外凸。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发热和耳痛立即减轻或消失,其它症状也逐渐好转。检查可见鼓膜表面有闪光点,脓液从此处搏动性流出。
恢复期:如治疗积极和适当,感染已得到控制者,一般流脓可在7-10天内停止,全身情况及听力逐渐恢复正常,鼓膜充血逐步消退,穿孔有可能自行愈合。但如治疗不当,反复感染,身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则有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可能。
耳痛、流脓和听力下降,虽然让人很烦恼,但对慢性中耳炎病人来讲,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让人担心的是出现并发症,在出现并发症以前,病人往往毫无感觉,但如果出现,那么病情往往较重,有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